來源:中國質量報

發送一條信息到醫患終端,醫生就能第一時間了解到患者的身體狀況如何,再根據情況返回建議;穿戴著血糖檢測儀的患者,隨時隨地可檢查自身病況,以做不時之需;值班護士不用再每隔半小時查一次病房,通過智能平臺系統實時監控病房中病人們的情況,極大節省了人力……這些看似在科幻電影中才會有的情景,在現實中也將實現。這,就是移動醫療技術。
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個人數字助理)、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即是移動醫療。在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盛行的時代,移動醫療能夠在較大程度內提高醫療質量,促進醫患間的良性溝通,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人口基數龐大的我國,提供改善醫療狀況的新思路與技術。
未來大有可為
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門診就診人數已達68.9億人次。另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所數據顯示,移動醫療投入在2011年已占全國GDP的5%,這一份額還在不斷攀升。
隨著近年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及患者需求的增加,不少企業、醫院已經將醫療體系與互聯網、移動設備連接在一起,網絡與移動設備正一步步打破就醫看病的傳統格局。“今天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使我們能夠更加容易地采集、獲取信息,使我們能夠更加了解人們在信息溝通交流和共享中的想法和需求。”中國通信學會副秘書長張英海說道。
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主任王才有認為,伴隨著患者的增加,移動醫療能夠將傳統的“院內”移動化(即醫院普遍建立的患者信息錄入系統)向“院內+院外”移動一體化發展,而不僅是局限于有限范圍內。傳統醫療以“醫療救治”為主,移動醫療則將其延伸發展,將“醫療救治與健康管理”相結合,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實時化、個性化、定制化使移動醫療能夠吸引患者并且以患者為需求進行服務。
一方面,移動醫療催生了諸如智能系統、終端佩戴設備等新產品的生發;另一方面,快速發展的移動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醫院的就診壓力。再加之作為促進消費的一大內容,移動醫療產業前景巨大,生機勃發。
技術標準成重要“處方”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資源處副處長郭順義認為,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是推動移動醫療發展的幾個重要要素。基于此,如何搭建智能平臺、保證產品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患者是否認可、移動醫療是否切實可行。
作為移動醫療的重要部分,技術撐起了移動醫療的“半邊天”,如何將技術做好,是絕大多數企業、醫院及運營商思考的關鍵。在這其中,技術標準的確立顯得尤為重要。“現在我們在醫療衛生信息領域提的標準,就是標準與互操作性。沒有一統天下、包羅萬象的標準,這也就要求運營者、提供者考慮互操作性以解決現實問題,強調利用現有的標準解決有限的問題。怎么解決問題是一個標準化的過程,需要有場景分析、標準融合。”王才友說。
“現在參與相關標準制定的國際組織很多,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DICOM(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主要側重醫學圖像轉換的標準,衛生信息交換標準(HL7)側重于電子健康記錄的標準等。另外移動技術非常重要,所以ISO也在推動這方面的研究。”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所副總工程師李海花表示,我國在移動醫療方面的標準出臺和標準化過程需要不斷吸取經驗,考慮多種情況。
長遠發展盼多方“會診”
盡管移動醫療能從技術層面上為醫療事業帶來質的變化,但其問題仍舊不可忽視。
安全問題首當其沖。移動醫療基于無線網絡運行,而無線網是依靠無線電波進行傳輸的,易受干擾從而影響其性能,所以在抗干擾性上仍舊需要技術的不斷革新。另外,移動醫療的安全保護有待提高,不論是惡意攻擊還是無心失誤,一旦發生問題就會造成用戶個人信息的泄露,從而產生嚴重的后果。其次,移動醫療中的產品性能及質量不容小覷。企業首先應保證產品質量的可靠,宣傳也應在合理范圍內,過度的夸張與渲染存在夸大產品功效和欺騙消費者的嫌疑。
“發展移動醫療,需要法律的支持和總體規劃,以及標準規范。”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主任張文中說,要做好科學評判和分析,切忌盲目,做好規劃才能長遠有效的發揮這個系統的作用。
郭順義也表示,工信部一直在推動醫療信息化,比如提高寬帶技術能力助力移動醫療發展。去年8月份,選取了6~8個城市做信息消費試點,將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相關內容放在其中。另外,通過寬帶中國戰略,達到2015年實現3G和LTE用戶普及到32%,2020年普及到85%的目標;通過寬帶接入能力的提高,為移動醫療提供更好的網絡服務和用戶基礎;從2012年開始電子商務的“十二五”規劃和物聯網的“十二五”規劃里,都將移動醫療、智慧醫療和個人醫療監護列為重要推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