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醫患信息不對稱等特點使得互聯網醫療的腳步越邁越大。互聯網醫療所獲投資比重也連年上升。截至2015年12月28日,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221起,比2014年增長45.4%,其中2015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達到7.8億美元,已超過2014年全年總額。在政策層面,國家也對其呈開放態勢,大力推進互聯網健康咨詢、網上預約分診、移動支付和檢查檢驗結果查詢、隨訪跟蹤等應用。
目前的互聯網醫療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種是醫院下屬的線下服務;另一種不具有實體的線上醫院,通過網上交流對患者進行診療。
醫院線下服務的主要形式為各醫院的移動客戶端APP。其內容包括:掛號、咨詢報道、線下咨詢等等,旨在為患者就醫提供便捷。可一款應用一旦有了市場,隨之而來的山寨便如影隨形。前段時間北京協和醫院在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則聲明,指出一個名為"協和皮膚病專科"的APP與協和醫院并無任何關系,請患者不要上當受騙。
這不是協和醫院第一次遇到山寨APP的情況,也不是知名醫院范圍內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類似情況侵害的不僅是醫院的利益,對患者更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本希望使掛號更加便捷,但山寨APP的出現,讓本就急迫的患者更加不知所措。許多患者對此問責醫院,但醫院卻無權對其進行干預,面對山寨現象也只能提醒患者提高警惕,直接從醫院掃描二維碼進行下載。另外,醫院本身對自己所推出的APP都自顧不暇,更別說抽身關注"如影隨形"的山寨產品了。
面對患者的質疑與亂象叢生的APP市場,許多醫生懷著頗多感慨最后卻也只剩無奈。我國互聯網醫療尚屬新興行業,國家對于其的監管還有多處空白。該行業的發展過程也并沒有對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做出有效的制約。這一系列政策的健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此期間醫院有義務引導患者選擇正確的就醫指導;患者也需提高警惕,在康復之路上謹慎而行。
另一種純虛擬化的網上診療主要形式為各類互聯網醫院。這種形式的互聯網醫療一般不對患者進行首診,只提供咨詢、轉診幫助或對基層醫生進行指導。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講究"望聞問切",許多患者無法明確描述自己的痛苦,需要靠醫生的引導進行敘述;同時,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十分必要,以幫助醫生更加全面的分析病情,確認治療方案。但是互聯網醫療似乎不具備這兩點特性,加大了醫療誤差的可能,增加了醫療糾紛的風險,同時患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線上醫療的監管同時也是令人"頭疼"的地方。醫療由于其特殊性,關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如若不能全面的監管,埋下的隱患將是巨大的。與山寨APP類似,魚目混珠的線上醫療平臺也很有可能令患者摸不著頭腦。我國目前并沒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制約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其監管機制也并不能保障患者在這些平臺上得到安全負責的醫療服務。有關部門在積極制定相關政策的同時,也應向大眾多加普及健康常識,提高分辨能力,為個人的生命負責。
我國的互聯網醫療仍處于探索階段,多方努力也在等待成效。國家計生委在今年5月也曾發布名為《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的文件,嘗試對該行業進行準入、監管等方面的規范。目前多方意見并不統一,但可以確定的是,互聯網醫療正在走向成熟。
轉載與:《中國好醫術》原創文章